来源:中国文明网 2017-12-14 16:18:54
“小河锣鼓”是重庆渝北区唯一的一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,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。1986年普查时,尚发现全区“小河锣鼓”有114个乐班,民间乐手657人。如今,已锐减到32个乐班。
据传公元1647年,蒋姓、唐姓两家是当时的旺族,他们在两条小河交汇处修建大湾场,邀约当地民间吹打乐班,齐聚一堂轮番朝贺,时间长达十天十夜,锣鼓吹打名声大噪,“小河锣鼓”因此而得名。罗范平是罗家班现在的传承人。
走在大湾镇的路上,几乎每个人看到罗范平都会跟他摆一会儿“龙门阵”,因为在从前,不管谁家有红白喜事,都会请锣鼓班来助阵,可能没几个人知道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但大家都知道他是吹“吹吹”(唢呐)的。
从很小的时候,罗范平就看着父亲吹吹打打,他也由此对小河锣鼓产生了兴趣,最初是从最简单的小锣开始。
随着不断的学习,锣鼓需要的每种乐器他都熟练掌握了。而现在,他最擅长的是脚盆鼓,而这鼓的节奏正是小河锣鼓的灵魂。
罗范平现在使用的乐器,大多是从老一辈手中传下来的,经过了几代人的传承,有些乐器已经破损、生锈了,他笑着说这些都已经是古董了。
小河锣鼓曲牌最常用的有《翻山岭》、《蛇过河》、《迎亲曲》等,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些曲牌正濒临消失的边缘,如《长捶排》曲牌。现如今,仅存曲牌约280首。罗范平收集了200多首曲牌,都亲手抄在在一个薄薄的英语本上。
历史上的“小河锣鼓”为家传吹打技艺,具有相当的保守性,多不传外姓,被乡里称为“家族班”、“窝子班”。罗范平过去也有这样的思想,可现在他说只要有人学就高兴,要毫无保留地教,会多少,教多少。这位76岁老人的身影,无论严寒酷暑都会出现在教学的山路上。
这段山路的尽头,便是当地的大湾中学,他坚持每周给学生们上课,希望年轻一辈人能对小河锣鼓有兴趣。
除此之外,罗范平还收了20多个徒弟,在日常生活中,3个儿子、6个孙子也都跟着他学打鼓。罗范平现在最大的心愿,就是把这项传统技艺延续下去!(罗正阳 姜燕)
[责任编辑:邹祖云]
选送:河南省许昌市南环社区
表演:社区志愿者
票数:0
投票选送:河南省许昌市南环社区
表演:社区志愿者
票数:0
投票选送:河南省许昌市南环社区
表演:社区志愿者
票数:0
投票选送:河南省许昌市南环社区
表演:社区志愿者
票数:0
投票选送:河南省许昌市南环社区
表演:社区志愿者
票数:0
投票选送:河南省许昌市南环社区
表演:社区志愿者
票数:0
投票选送:河南省许昌市南环社区
表演:社区志愿者
票数:0
投票选送:河南省许昌市南环社区
表演:社区志愿者
票数:0
投票选送:河南省许昌市南环社区
表演:社区志愿者
票数:0
投票选送:河南省许昌市南环社区
表演:社区志愿者
票数:0
投票